第四轮轻松学《易经》:《周易》卦序结构分析演易答疑(2)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23:00    点击次数:55

图片

《周易》卦序结构分析演易答疑

2023年2月25日(周六)

《周易诠释》录音整理组

【提纲】

1.如何理解“五行者,春夏秋冬五季之时序也”?

2.关于“六气之厥阴”,如何从整体上来理解?

3.洛书九星数字配色是如何与十二地支对应的?

4.洛书与河图的差异在于火金易位,特别是洛书生成而未成的时间点,可以看成是几微之处吗?

5. 如何自己变童心学习《周易》河洛?

【答疑记录】

【问题1】

十一组:“五行者,春夏秋冬五季之时序也。”如何理解?谢谢李老师。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我们一般说的五行,现代人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。一说金木水火土五行,好像离我们很远。实际上我们传统的口语中,随时在讲一年五季,这个五季就是我们说的五行。那也有人问春夏秋冬是四个,怎么会成了五季?因为从太阳历到太阴历转化的过程中,我们说五季的传统是六千多年乃至八千多年的一个传承。我们说春夏秋冬这个四时是有了太阴历以后到现在的一个传承。因为我们的记忆总是记离着我们年代近的,我们记五千年的历史记得比较熟,然后记六千年以前到一万年以前的历史就会有遗忘,新的一个文化会代替旧的文化。五季这个文化是四时文化之前的,是黄帝之前的,所以“五行”这个概念就感觉比较远。

但实际上,凡是圣人制定的这些历法、科学的东西,它只要有价值、有作用,它一定会传承到现在,不会丢失的。我们中国的历法中,为什么在夏季到秋季之间有一个三伏天?这个“三伏”有时候大概是30天,有时候就成了40天,就是在30天到40天之间。而且它是根据我们的太阳历定的。它为什么是根据太阳历定的,而不是根据太阴历定的?“夏至三庚为初伏”,夏至是太阳历,二十四节气可不是阴历。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“日躔历”,“日躔”的节奏来确定的,是测太阳的轨迹测定的,不是测月亮测出来的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阳历,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阳历。有人说中国都是阴历,没阳历,这是误解。中国是最早发明阳历的国家,中国是阴历、阳历都有的,当然阳历最早了。五行是太阳历,属于太阳历,就是十天干的太阳历。太阳历一定是五季而不是四时。那我们中间,夏季到秋季之间过的三伏天,在《黄帝内经》里写的很清楚,叫“长夏”,我们老百姓叫“过伏”,“伏”就是伏藏。为啥?它温度极高、湿度极高,对人体很有害,一动就出汗,所以你得藏起来、你得伏起来。

为什么“夏至三庚”才叫出伏?因为庚属于金,是“收敛”的意思,“收敛”这个庚是秋季的一个能量。而夏至是夏天的阳气到了极盛,这个火金交战,就交战三次。交战三次,金就伏了,它受伤了,就要藏起来。

所以宇宙之间的夏天火气跟秋天的金气相交战,这个金三战而伏。这也是导致我们河图洛书为什么出现一个“火金易位”,就在这个三伏天里,就是这个三伏天。只有三伏天才能得道,只有三伏天才有人类文明的觉醒。因为人静下来了,人开始反思了。人一动就出汗,这个时候不敢出去了,这“伏”下来以后他就有智慧。这个火金三(相)战、夏至三庚,从夏至数,看太阳历的历法。仍然要看太阳历的历法,是庚日,初庚日、二庚日、三庚日,这一天是初伏。后边的这个末伏也是这样定的,末伏就看立秋了,立秋初庚就叫末伏。这样计算,有时候中伏就会变成十天或者二十天,只能是十天、二十天。因为天干是十的周期,日数十,这个庚到那个庚是十。所以它一定是三十天,或者是四十天。我们讲了,太阳历是一年十个月,一个月是三十六天,最后剩下五天是庆贺,是过年。冬至这一天过年,这个冬至过年一直到周朝。到现在,有人说我们过春节吃水饺,冬至也吃水饺啊,因为冬至也是古代的过年,是中古、上古、远古的春节。就这个过年不是(现在的)春节,过年也是在冬至过年。

所以我们中国的民俗为什么这么重要?为什么不能随便废除我们的民俗和节日?我们的民俗和节日是上古圣人高科技的一个结晶,留下来的一个遗存、一个纪念。所以民俗里边蕴含着圣人的、中国先祖的大智慧,我们一定要重视民俗。所以这些,也就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,大家以为离着很远,实际上是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。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早就是按照这些传统文化的结晶、精华来做的,只是近代“破四旧”,这种传承稍微有所中断,但是我们都有记忆。

这就是五行,是春夏秋冬,应该是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四时五季的时序的原因。五行这个“行”是走路,走路就是说,这是时间的一个表述。孔夫子还把这个时间叫“逝者”,“子在川上曰:'逝者如斯夫。’”就是代表河流,河流就是跟人一样在走路、运行,就是往前走,没有回头路。这个时间是不可逆的,所以五行的本意是表述时序的,是太阳历的时间历法,是最原始的历法。

这个历法,它有一个缺陷。所有的历法都有,它有一个什么缺陷?必须有天文台,这高科技人员拿着日晷仪天天测太阳。这老百姓玩不了,只能是皇家官、皇家来做。所以一旦政治解体、天下大乱,这个时序就乱了。没有皇帝了、没有官方测量了,那老百姓、民间就大乱。这个不行。特别是当我们畜牧业结束、进入农业时代的时候,就更离不开这个节气了。那从老祖宗开始,这些圣人就开始要把这个阴历告诉老百姓。你晚上一看月亮,你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。即使天下大乱、这个历法你得不到了、老黄历没了,那老百姓根据阴历、根据月亮,还可以把握时间,所以这就是阴历的重要性,对老百姓的重要性。所以我们民间,即使现在从1912年就实行了公历,公历是西方传过来的,西方通用的一个阳历体系:回归年。阳历一年是365天左右,还是很精准的,因为它是太阳历。

但是我们老百姓过生日还是用农历、用阴历过生日,用月亮的历法、按月亮的历法过生日。所以你说你生日是十五的话,那就是月亮圆的;如果你初一的话,那月亮还没出来;初三的时候,月牙刚出来的时候。所以民间过生日的时候,即使他忘了生日,忘了过生日,忘了看老黄历了,他一看月亮,哎哟!我的生日快到了。因为我的生日是初七,现在天一黑,月亮在正南方,今天是初七了。天一黑,月亮在正东方,今天十五了,时间很精准。

所以说,五行没有远离我们。至于说为什么要用五行,为什么要用十个数字?因为五就是十,这是人的基因决定的,因为人的基因他就长了十个指头,没有长更多的指头,也没有少于这个数。人通例的就是五和十,这也是河图的启示。五行就是河图,河图就是五行,河图一点都不神秘。就是这个人没有文化,一个小孩子,你让他数数,他只能看着一个手来,就这么简单。我们的先祖就这么来的,很古朴的,是处于儿童时期的一种智慧。这种智慧,智慧没有高、没有低。只要是来源于这个智慧,只要是真的东西,只要是“近取诸身”,按照这种东西积累下去,跟天地的规律相合一,那就叫道,无论它多么简单。五行作为科学来讲、作为历法来讲,是最古朴的,是最朴素的,是最原始的,是最简单的。但是它为什么也叫“圣人之道”?按照现在科学标准,这算什么“圣人之道”,太简单了,三岁小孩都能做到的事情,怎么叫“圣人之道”?

所谓“圣人之道”,没复杂的东西、没繁琐的东西,只要是天地人合一的就叫圣人之道。所以大家学习《周易》就是把握住朴实、把握住“易简”就行了。前提是三极之道,我离不开天、离不开地,我的思想很简单,我的逻辑很简单,大道至简至易。就是从最简单的一个东西学起,所以我们是一个学术的底层。从学术来说,我们总是在做三岁到五岁孩子的事情,我们做不出那些复杂的事情来,后边所有的东西都是那样。

但是我们这种简单的逻辑,一点一点的演算下去,反而变成一种复杂的逻辑,所以在留言群里,大家就说看不懂,有些人说看不懂。看不懂请你回到三到五岁孩子的那个智慧上去,请你变得简单一点,就看懂了。这就是学习的入门的捷径,入门的捷径不是让你的大脑变聪明,是变得特别笨、特别笨、特别笨,你就看懂了。

这是第一条,提的问题非常好。就是我们都有两双手,所以我们就用两双手来发明这个世界的规律,来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律,来演化这个世界的规律。如此而已,圣人就是如此而已。圣人没有远离我们,他的思维就在我们原始的复归于婴儿的那种思维状态下,这就是“赤子之心”。孟子说的“赤子之心”就是如此。第一个问题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
【问题2】

十一组:关于“六气之厥阴”,我们还不能从整体上来理解。谢谢老师!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这个不作为答疑的一个内容。“厥阴”的概念是中医的一个概念,这里不是我们主要回答的,因为这个在原文中已经解释了。厥就是绝,如果把阴气分类,我们用三极之道来分类,就是一阴、二阴、三阴。厥阴就是阴气最少,是一阴;少阴次之,是二阴;太阴最多是三阴,它就对应着少阳。

所以“三气”容易矛盾,古人起的这些名字使我们产生一个误解。就是“少阴”和“少阳”它不对应,因为这个“厥阴”,它跟“阳明”不对应,只有“太阳”和“太阴”它是对应的。它这种名词就会误导了无数人,使整个我们中医体系陷于混乱,变成了一种原始的、朴素的、经验的、非科学的东西。就是误解,我说是误解为这种东西,以为《黄帝内经》里面不科学,以为《黄帝内经》里面没有公理化体系,造成了这个误解。

这个误解不是从我们开始误解的,从汉朝人就开始误解了。西汉人已经对它茫然不知所知了,产生矛盾了。但是没关系,因为中国古人以实践为基础,他不重视理论建设,跟先秦不一样,从西汉以后他是不重视这些东西的。我们看一看两汉四百年,这么多《易经》的经师,他演算《周易》全丧失了《周易》公理化体系,就知道汉朝四百年已经完全丧失了科学的精神。当然他们没有丧失“大道”的精神,他们坚守着“天人地”三极之道的精神,但是他们丧失了先秦以《周髀算经》《周易》为基础的公理化体系的这个逻辑基础。但是这个东西被希腊文明所补充,希腊文明一直在往前推动。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落后了,所以他们留下了这些东西,只能等到现代科学的公理化体系遍布全世界的时候,我们才能得以重新的梳理。所以不在这个“厥阴”的概念怎么理解,是关于整个《周易》《周髀算经》和《黄帝内经》里面公理化体系的还原问题。

这些名词倒是次要的,当然这些名词是不能改的。因为这些名词不是西汉人发明的,是比西汉还要早,是《黄帝内经》最初这些概念应该就有这些原型。发明这些概念的人也不是思维很复杂的人,头脑非常单纯的人才能发明。头脑很复杂的人发明不了,因为他们丧失了天人地合一的那种朴实和纯粹。他们对身体、对气候的感应、体悟,那是直接的。他要把人体内在的小气候和外在的物候、气候,他们要相互去总结。它有两个时代,由仰韶文化时期到农业时期,仰韶文化时期就是原始畜牧业时期。这个时期很长很长,我们说是伏羲,实际上伏羲之前都是这个时期。伏羲之前的几万年、几百万年都是这一个时期,这个时期人类文明发展非常缓慢。直到伏羲完成人类文明初步的结晶、初步的集成,后来文明进入农业时代就加速度了。为什么进入农业时代会加速度?那也是人的生产力决定的。因为在游牧时期没有生产力,只是跟野兽在搏斗,顶多发明了弓箭而已。直到发明了火,就开始有慢慢地变化。然后农业时代,就一直到现在,从黄帝时期到现在,四千八百年的时间。在黄帝时期,人安居乐业了,都稳定下来了,不再游牧。这个时候聚落,人与人的关系进入复杂化。因为一旦定居,人与人的关系立刻矛盾就凸显出来了。游牧时代很简单,一旦到了农业时代就复杂化。但是这个时候,人体健康的需求就非常明显。所以说我们的《内经》体系、医学体系为什么以黄帝来命名?它绝对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,带有历史的必然性。

而中草药的祖师早一点,神农就会早一步。先有神农后有黄帝,他早一步,这也是由时代决定的。神农时期实际上是从肉食转向素食的一个转折点。他不是为了治病,他实在是因为畜牧业时代、游牧时期,野兽满足不了人的需求了,他才被迫到山上去发展,去采摘植物作为食物,所以它有一个副产品就是本草和人体之间的关系。他遍尝本草,所有的草都要尝过,所有的植物都要尝过。这个我们在讲座里讲过,在中国经学史里也讲过这个问题。当时地球有个大劫难,小行星碰撞地球导致大量的动物死亡,所以这些部落首领、国家领导人要考虑饮食、食物问题,所以神农应运而生。到黄帝时期又整个安定下来了,地球上人们安居乐业。然后,人体的生命健康成了矛盾的一个主要方面,这就产生了医学。而医学是天人地合一的医学,它就离不开六气理论,所以就用原始的五行的名字,这是一种物候,从物候到气候。物候是五种,气候是六种,就是五运六气。五运六气到现在在《黄帝内经》里都有,但是它不用“五运”用“六气”。关于“五运”说几句话就不说了,关于“六气”后面详细解释。这是为什么?因为“五运”离我们很远,就是你在地上睡觉、席地,你在洞穴、地穴里,就是地穴式的建筑,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给我们展示了五运时代的生活场景。那时候人确实最怕潮湿了,最怕地表的这个物候,它是物候,没气候了。因为他在半地下居住,他确实是受物候影响。

到了黄帝时期,他在楼上住,杆栏式建筑。他远离地面了,这个时候受气的影响就多了。气就是空气,不要认为这个气很神秘。我们一学中医,这个气看不见摸不着,这都是神秘化。把中医实实在在的身体实践、生命实践,彻底神秘化、玄学化,让人捉不着、摸不着、看不见,不对的!实实在在的东西,六气就是气候,五运就是物候,我们现在科学的分类还是物候和气候。竺可桢不就是物候学家、气象学家吗?分得很清楚。这个没有任何神秘,你在洞里睡觉、住着,你肯定是受物候影响,你在地穴里。你在楼上睡觉、生活,你肯定受气的影响。

我们现在住的这个楼房,又变了,南方跟北方颠倒了。为什么颠倒了?因为到了冬季,北方供暖,南方不供暖。南方按六气走,北方不按六气走。北方一到冬季它反了,是反的。二十年前我们跟中医交流,他发现了这些疾病按六气有时候不对,我说因为是小气候变了。他常年在楼里住,楼里有空调。夏季得寒症,冬季得热症,正好反了。因为他身体周围的这个小气候决定他的身体。所以我们说吹空调吹出病来了,空调病肯定古人没有,是不是?所以说我们从五运、从六气看,现在又有变化。所以看一个人,你要看他的生活环境、他的生存环境,就决定了,就对他有影响。这就是非常务实,绝对没有玄的东西,完全就是天人地合一。人与他的环境密不可分,必须考虑他的环境。这个没有什么神秘性,这些词都是古朴的词。正是因为我们中国文化的断代,这一百年反对这些东西,我们感觉到很陌生。

实际上,它很接地气,即使把整个文明全推翻,这些东西很快就出来,因为它是人的直觉。人的身体,你只要有这个身体,你就有这个感觉,人人都有感觉。它是一个人人都能觉知、人人都能感觉的一个科学体系,不需要大脑、上学学多少年去理解的体系。所以它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体系,大家不要认为这个最难,这是最容易的。只是因为你的注意力跑了,你没有注意而已。

(这周的文章)凡是第三部分我们都不做详细的解答,因为第三部分好多新概念,你只要没学中医,这些概念全是新的;只要没学术数所有的概念都是陌生的。不是你们陌生,不是我们陌生,是整个中国学术界都是陌生的。这些东西根本不属于我们现在学科体系,尽管中国一万年或者五千年文明都是这个是主流文化。但是我们这一百年却不是主流文化,却把自己的主流文化推翻,所以陌生。就是我们这三、四代人陌生而已,我们往前推四代它就不陌生了。

第二个问题对于这些细节的东西我们不会做答,因为与我们整个《易经》的体系,与我们学习的主要目标没有直接的关系,只是借此来印证《周易》的卦序。你如果懂了《周易》卦序的五行、五运分区、五行分区就行了,就可以了。因为这个对卦爻辞的影响不是很大。它是在这个源流上、在源上,溯源工程。就是在《连山》《归藏》《周易》,它们这个源头上的在这里,我们不是讲最后《周易》总纲吗?卦序决定于河洛,它是为了验证这一点、证明这一点的,也证明了河洛是一切中国文化的源头,不光是《易经》的源头,是一切文化的源头:是《归藏》的源头,是《连山》的源头,是其他所有学科的源头。就是最原始的文化,所有的文化推到最原始了,再往前推就是它了。而它是什么?它就是一个时间和空间,就是一个时间和空间。这就要知道,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话,还有宇宙吗?没有了!因为“宇”是什么?“宙”是什么?“世”是什么?“界”是什么?它就是一个时间、一个空间。“世界”“宇宙”就是一个时和空的关系,而时空能不能统一在一个概念体系里?能。时空就是一个时,空间也是由时间组成的。空间是时间的一个凝聚,时间把它作为一个记忆凝聚下来,它就是空间。而时间是什么一个概念?时间是一个幻觉,时间是我们的执着导致的,元神执着导致的。所以人被时空所拘束,就导致了人的不自由。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必然王国,丧失了我们的自由王国。

我们谈到时和空、河图和洛书,它为什么又在学术界、在古代的经学界是处于最高的一个尖端?按照现在说法是哲学呢?因为这个在现代哲学里面,在黑格尔哲学里,或者马克思哲学里,时空这一类范畴是很高的一个哲学范畴,在整个世界哲学史上它是很高的一个哲学范畴。因为所有的东西你都能找得着摸得着,时间、空间你抓不住,你看不见。时间拿出来你给我看看、空间给我看看,没有。但是我们一直在时空中一直受它控制。古人对时空的看法在整个经学体系里,在《易经》体系里,在阴阳五行体系里,都有。它就是用时空来检验,它把时空的关系说得很清晰了。在我们上一轮2020年的答疑中,我把这个河图洛书的时空关系详细地给大家讲了,有些不明白的,大家再回去看上一次的答疑。那里把时空的关系说得很详细了,上一次答疑的我们不重复了。

但是大家要看一看,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很新颖的一篇文章。为什么说新颖?因为我回答的东西,我讲完就忘掉,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。我没有讲稿,我没有发言稿,我没有准备写什么东西,那是一种感通状态下的一种回答。所以里边很多的东西是一种灵感,当然也有一些错误的地方,有些东西是靠第六意识组合的,但很多东西也是靠灵性自动产生的,是一种灵感。是灵感的东西它就比较永恒,它就对自己都是一个震撼,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看,是非常震撼的。

第二个问题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细节的问题大家不需要懂,该懂的你需要懂,不该懂的不要懂。你如果说我现在不学中医,好,你把这些东西都略过去,不要跟它较真。世界上有好多概念不需要我们懂的,因为我们的使命、我们的目标不在那里。你只有这样,你才能看懂。

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个误区,一看这么多名词就害怕了。就出来一个老虎,老虎把自己挡住了,结果这么简单的道理,你就看不下去了,你就看不懂了。不是你看不懂,是你不敢看。你敢于往前走,那道路很畅通的。

这是个心理障碍,不是智商的障碍,绝对不是智力障碍,是个心理障碍。学习经典,因为经典是心性。我们人的本性就是经典,你本来就通经典的,你本来就是经典的化身,你怎么还读不懂经典?只是自己一个障碍而已,障碍越多越读不懂。如果毫无障碍,书都不用读的,书是不用学的。我们说修德寡过,就是这么一个意思。我们现在好多人感觉到了,把心静下来,慢慢地一看,怎么毫无障碍?这么简单。好多人这个感觉,说明你入了门了,进入我们这个道门了。知道老祖宗怎么学经了,老祖宗看书是这么看,学习是这么学的,你要有体会。

你要有体会以后你才会受益,受益绝对不是你学了多少知识,绝对不是博古通今,博古通今有什么用?没用!你博古通今又咋了?没用。你是把握当下,因为古和今都在现在,古代的东西和现在的东西都是同一个时空,我们现在这个时和空和古人那个时和空无二无别。因为它是个幻觉,幻觉这个模式完全一样。既然找到了,知道是个幻觉,打破这种幻觉才能看到真相,因为时空是一种相对的东西,相对的。

所以有一句话,既然相对的就可以超越,可以超越时空。既然能超越就能预测未来,它未来本来就在现在,所以能预测。如果未来它不在现在的话是无法预测的,不可能的事情,是吧?未来不在现在的话,怎么能预测?它正因为也在现在,正因为它是一个东西,时空不二,所以才能把握它。实际上,所有的体系就这么来的。

所以从现代学科来讲,还很神、很神圣。在哲学上看,时空的本质问题在《周易》里竟然是一个基础,踩着这个基础走的,这样又很高了。这就是朴,老子说的那个朴。到了这个朴的这个位置就是心如纯粹,心灵很纯粹的这个境界,对时空的这种直觉、感觉、体验,触摸到时空的边界了。我的心灵触摸到时空了,这个很妙。孔夫子就是在触摸时空。子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。”这就是在触摸、在抚摸、在体验,在什么呢?在融入,在融入时空的那种感受之中。融入时间叫体验天道;融入空间叫体验地道;融入时空合一之妙,叫体验人道。这是体验三极之道之法,是在这里。

我们学《周易》第一卦乾卦就体现了河图时间的那种体验,所以叫“终日乾乾,夕惕若,厉。”为什么?时间啊,早、晚就是时间。所以当我们学坤卦的时候,就体现洛书空间的奥妙,“直方大”那种空间的广阔,“直方大”从空间上去修炼,如此就是这样的。所以说,为什么第一卦是乾卦、第二是坤卦?就是给你展开河洛时空,让你体验。你体验了以后,我们就建立在天地、时空的这种上爻为天、下爻为地,我们人在中间,形成三爻八经卦、六爻六十四卦。然后才开始创业维艰,就是屯卦;启蒙教育就是蒙卦;慢慢地就发展下去了。人类社会通过心性结构,这个心性结构就是时空结构的复杂合一,时空合一为心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“冲气以为和”就是时空交感,就变成了人心了。这就是人的奥妙,这就是人的创生,这就是人的本质问题。这个问题讲到这里 。

【问题3】

十一组:洛书九星数字配色(一白、二黑、三碧、四绿、五黄、六白、七赤、八白、九紫)是怎么与十二地支对应的?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这个答案实际上在我们文字里已经有了。这个计算过程都有,但是这个我跟大家介绍一下,我怎么用第三小节,这一章的第三小节就是叫六气配色。六气配色,书里没有,《黄帝内经》里没有,其他术数里也没有这个,是我计算出来的。就是古人对这些概念他们已经不会算了,就是背,古人全是背,老祖宗会算。到了西汉以后就没有人会算了,至少从文献学上来讲,没有发现谁在会用加减乘除计算。我就是结合现代我们科学的计算法,乘法除法都不用,就用加减法,我们就是把小学一年级的加减法拿进来而已。用这个,然后把古人的这些概念来做一个运算。这是我的一个运算方案,我是怎么运算的?第一,只是小学一年级,小学二年级以上的这个科学我们都不用。这样保证每个人都能入门,都很好学。考虑就是十二岁以内,基本上就是或者是十岁以内的人就能通下来。这是一个原则,也是做到一个“至简至易”的方法。但是概念毕竟很多,首先就是六气配地支的概念,这个老祖宗都给我们讲出来了。至于为什么这么配,我们先不管它,它是个公理、它是个定理,定理我们不用证明了。第二,地支配数字也是个定理。这个定理我们说是扬雄自己造的吗?不是,因为比扬雄早了四百年,考古就发现了清华简筮法,那就是战国就有了。那就是说传承时间很长,到扬雄那里就传承五百年、三四百年了,那绝对是老祖宗的一个定理体系。这是地支配数字。

然后洛书九星,回到我们的问题了,洛书九星数字配色怎么来的?根据第一条定理和第二条定理,还有第三条,这个第三条书上也没有,也是我自己推算的。就是说,我们得把洛书九星这九个数,要跟什么呢?标气本气,要跟地支、六气要配合起来,找到它的对应点。这个对应点也很简单,计算过程很简单,用文字就表述出来了。像子午九,你看子午既然是九的话,我们要知道,就是这些数字都是通用的。扬雄和清华简筮法说的这个数字,这个数字就是河图洛书的数字。这里直接转化,直接转过去,你要认为这是一套体系。

这套体系为什么失传了?这套体系我认为就是《乐经》。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,《乐经》不是秦始皇那个时候就没了吗?叫他烧了以后,坟墓里现在也挖不出来,我们现在坟墓里也挖不出来。估计在秦始皇之前,各个诸侯和周天子可能就不喜欢这些东西。否则秦始皇烧的时候,也没有把所有的墓给它烧掉、挖出来吧?现在挖出来多少墓啊,楚国的墓,没有,是不是?所以《乐经》早就被他们不称职的这些天子诸侯们早就扔掉了,不喜欢这些东西,这有可能。

当然也传下来了,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也是《乐经》的一部分,都是。这些复杂的干支体系,这些阴阳数术体系,都是《易经》和《乐经》所属的体系,就这么计算。所以这些问题,我用最精炼的语言,就是完全用这种排序的格式,配上图表。实际上就是你只要静下心来,你读完就懂,是很简单的。因为这里边没有需要理解的地方,它是个加法。这个概念直接平移,在数学上来讲,在哲学上来讲,这属于小学水平的一个理解力。它不是理解,它不需要你理解,直接转。这里的九就是那里的九,你配上洛书,对上洛书哪个是九,南方是九,这么简单。只是概念多,把人吓住了。它有三层的推理,把人吓住了。

所以,我就发现在留言区也提这种问题。提这种问题就是你心静不下来,你把自己吓住了。它里边没有什么难的问题,这些概念我们说,都是很简单的概念。它是一个概念,变成了不同的说法。刚才说我现在就这一个问题,为什么这么多概念?因为自然界有物候、有气候,所以需要有五运概念和六运概念吧?这个是肯定要有的吧?因为物候和气候影响我们的身体,我们就得研究物候和气候。这是五运六气的两个概念,需要有。为什么有数字?因为所有的科学都需要数字,因为数字代表数量。你没有数量,你怎么研究它的变化?有量变才有质变,所以要有数字。还有,为什么最后这个问题又要有颜色?因为所有的现象是用眼睛看的,所有的物候、气候因为主要要靠眼睛去观察。我们的眼睛这个视觉占了信息的90%。我们接受、处理外界信息量,其中视觉信息占了90%,听觉信息它占10%。那也很重要,所以需要什么?需要有颜色。还需要什么?还需要有音律。这就是《乐经》,音乐的经典。这些东西也是音律。五音十二律,那是靠耳朵的。一白、二黑、三碧……这靠眼睛的,仰观俯察。所以我们《周易》是讲易象,主要是观察,颜色最重要。实际上这里边也有声音,颜色跟声音是配对的。因为五音十二律,而五音就是五行。五行有五色,五音也有五色。五音“宫商角徵羽”,它也是对着耳朵来的,又是对着我们的发音和听音,对着我们的眼睛,是对应着的,就是声音跟颜色是不二的。我从三十年前,我就直接体验到声音跟颜色是不二的,什么颜色就什么声音。

现在科学证明了,因为颜色是一种频率。可见光、不可见光,它是个频率,红外线频率最低,紫外线频率最高,是吧?紫外更高,红外更低,而频率不就是音律吗?所以音频,声音是频率。光谱,一白二黑三碧四绿是光谱,光谱也是频率。如果回到波动,用电磁波用波动理论来讲它们都是一种波动,它们都是一种波。在现在物理学上来讲它统一于波动,都是一种频率、频率的概念,它统一起来了,现在科学也是统一起来了。所以我们中国老祖宗这个研究,他“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”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,所以他要发明出这么多科学的概念来,跟我们现在的自然科学是一样的,原理是一样的。大家要从这个层面去理解,至于细节可以不管它。就是根据这么多、几个层面的一些概念,去看《周易》卦序,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河图五运和《周易》卦序的关系。而这个郭店楚简的《周易》,它竟然从四象、六气来研究,就是它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研究。它这个层面实际上反而晚,跟六气一个时代,它属于黄帝以后的那种自然科学体系。我们这个研究的河图五运,是伏羲到黄帝之间的那个关系。所以这两大体系很微妙。

本来这个六气体系失传了,为什么又出现一个战国楚简《周易》?就找回来了。所以大家感觉奇怪不奇怪?凡是我们传世文献失传的那些经典、失传的那些奥秘,它出土文献就给你补上。我们《说卦传》里边第三章、第四章、第五章,第三章是《周易》初经,第四章是《归藏》初经,第五章是后天八卦。三、四、五(章)为什么没有《连山》初经?我们勉强从第四章找到了《连山》初经,但它不是直接的,结果出来一个马王堆帛书《易经》。1972年出来一个马王堆帛书《易经》,它就补上我们《说卦传》的缺陷,《说卦传》里没有的它就给你补上了。然后战国楚简《周易》,它有一个红黑图,不是红黑图,红黑图是我们总结出来的。它在每一卦前画上一个红黑符号,在结束上再画上红黑符号,每一卦都画这个符号。这个符号很奇怪,一大半学者认为毫无意义,这是为了搞标志分开,分开为什么分得这么复杂?它哪有这么多心思分得这么细致,它里边没有象数含义,它能分得这么细致吗?它直接用一个红符或黑符就行了,为什么搞得这么复杂?它一定有含义,古人哪有那么随意做的?没有,一定是很认真的。我们认为它是有意义的,不可能是没意义的。首先建立在有意义的基础上你才有概念,建立在无意义的基础上是对圣人、对古人的一种轻蔑。我们很多学者就是轻蔑古人,古人生产力很落后,那没什么脑子,不要去想的那么高。这就错了。

我们宁愿想高了,也不要想低了。想高了你就会得到高的,想低了你得不到什么。那就没什么意义了,那学老祖宗的东西没意义了,你不认为有东西那就不要学了。对圣贤没有一种崇拜、没有崇敬,首先这种情怀没了,那就学不到了,因为你的通道你自己已经关了。信为道元功德母,这种信已经关了,你还能得到信息吗?把信息的门关掉就是不相信和怀疑。相信不是一种心理作用,是一种能量作用。我信我诚,我们在中国文化这种诚、这种有孚、这种信,它是一种物质能量,绝对不是一种心理作用。因为我们靠这种信念、靠这种情怀,我们就发现了好多,开发了好多智慧。

我们是针对第三“洛书九星”这个问题,具体我们不去探讨了,大家读完以后,慢慢地带着我这种说话的心态,你读完以后你就懂。因为我的这种描述里边没有你不懂的字。我也不会把20%的字全改成你看不懂的字,跟汉朝人一样全通假字,没有。全是用现在的白话写的,我也不会弄得很奇怪的东西,是吧?而且都是现在最基本的三段论逻辑,我不会用奇怪的逻辑,我不会故弄玄虚。这种编排实际上是很简单的,是最便于初学的,特别是小白一看就懂。我们发现一个从来六十四卦都没学的人,看这一篇都看懂了,大家还看不懂吗?大家要反思为什么看不懂?是你不想看懂,你自己把自己的那个门堵塞了,你就看不懂。一定要回到这种状态,你才能看懂。

【问题4】

十一组张虎:洛书与河图的差异在于火金易位,特别是洛书生成而未成的时间点,可以看成是几微之处吗?谢谢李老师!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这个火金易位我们在两年前答疑讲过,但是现在我再强调一点:《周易》36宫的五运河洛分区比河图洛书还要简单,什么意思?就是几乎没有洛书,只有一个河图了,火金不易位不就还是河图吗?就是简单到了什么地步呢?就是可以没有洛书了,只有河图就行了。河图变洛书,它还没变过去,还没落下来,它没有易位,它没有易位就说明它还是河图。

河图的这十个数字,它把中央十省略了。为什么省略?因为它会合十,然后变成了什么?相随,阴阳相随。就是把阴阳的两个数字拆开了,拆开以后还是挨着。怎么挨着?四正四隅按相随的关系挨着。就是一个最简单、最简单的思维,思维到再也不能简单了。把河图最简单化就变成了这个河洛,我叫河洛,河洛不是原始的河图,也不是正规的洛书,是把河图简单化了。因为河图两个数字挨着,把它分开而已。分到八个宫里去、分到九个宫里去,分成九宫八卦图。河图是四个位置,河图就叫四象,四个方向,然后现在就是八个方向。因为老祖宗最早就是四时,春夏秋冬,四个方向,只有四个方向。那个时候只有四个节气:冬至、夏至、春分、秋分,只能辨东西南北。后来变了,还得变一变,有东北、东南、西南、西北,再加上这四个方隅。我们现在感觉东西南北很简单,东南也很简单,我们以为“东南”不复杂。你找找,东南的概念、东北的概念,四隅的概念是很难的。把正东和正南中间再加上一个方向,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
当然,现在动物也能分出八个方位了,它能分好多方位了。它是因为有一种象,动物会观象、会观地标,它根据大地的这些象征,特别欧洲的那些鸟,都是看法国的那个铁塔。它用那些地标看,它用人类制造的那些大的建筑物去做它的标志,它很好把握。

我们现在爬楼,老是爬错,因为它都一个样子。你眼睛要分别、要区别,它要类万物之情,它要区分,这个象一样就区分不开。那个数字又很难懂,标上楼号就分不开。我们现在就有个问题,我们现在人老年了,稍微有点痴呆,回家回不去。因为楼都一个样子,它也没有数字,楼上它不标数字,现在你总是走错。那古人走不错,它有区别。鸟飞不错,它有区别,大地的那个象区别特征很大。这一条河就那个样子,那是森林、山,都有区别。所以现在我们学也是,回到一个最原始的那种状态,就是一个河图的状态,把它分到八个宫里去、九个宫里去。就是洛书还没生成,洛书还没生成,你连洛书都不需要学了今天,你光知道一个河图就能看懂这篇文章了。

当然就是洛书标识空间,你再看一看那个时空的原理。它就是说,为什么九明明在西边,方向排在南边了。你想一想,为什么?这九是在秋天,秋天就是结束了,一年结束了,这个万物不再生长了,收敛了,种子都有了,收获了。冬天就是一个“贞”了,就如如不动的“贞”。所以一个能量,一年这个太阳能结晶,它就是到九,它就结束了,到秋天。它是一个物质的积累,从物质的积累来看,它是到秋天,九是最后。但是到能量的分布,明明是南方能量最高,夏天能量最高,并不是秋天能量最高。收获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物质、果实、种子,它是在秋天收获了,它是积累最高的;但是温度、能量、太阳的光照、最高的辐射,它却是在夏季。所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,他就把九放在南方了,把这个南方的七转到西方了,这就是七九互换。火金易位就是七和九交换,它这种交换就是一种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变化的交换。我要描述物质的变化,就是这个原始的河图洛书;我要表示能量的变化就是洛书,就是生成的这个洛书。

实际上,它为什么要互换?它互换是为了一种表述,从物质到能量的一种变化,它就是为了描述不同的一个概念,而不同的概念它也相同的。它两者互换之间,实际上也是一种相同的东西,相通的。它为什么其他东西不互换,这两个互换?这是那个概念,大家要理解,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。从火金易位,你可以不管火金易位,因为我们基本上不涉及火金易位。是已经有的人,研究河图洛书研究十年了,再看这篇文章,他非要看我这个火金易位。你如果压根一年都没学,那你就不需要管了。我是破他的执着,因为他有前识了。他已经对河图洛书很了解了,那就得要打破他那个执着。您如果不那么了解的话,你反而这篇文章就一下子通下来了,反而没有这个障碍。

这里能解开很多谜,能解开为什么蔡元定跟朱熹要坚守他那个河图洛书?为什么十个数是河图?为什么九个数是洛书?为什么刘牧是陈抟的真传,却把洛书说成河图、河图说成洛书呢?就是把我们这个河图,他就叫洛书,把朱熹的那个洛书叫河图,他为什么这么叫?我们明白了吧?这个一千年的这种悖论,这种学术上的矛盾,在我们这里没矛盾。因为你理解了火金易位就知道没毛病了,因为他们两个人研究的侧面不一样,那刘牧实际上他在原始的层次上,他一定是属于炼丹用的。

因为炼丹它是能量体,它在原始的阶段,也就是说,在我们河洛没有完成的时候,这个阶段它要去返祖。朱熹为什么要这样?因为朱熹他要把握各个阶段,物质阶段、能量阶段,他都要把握,把世间的物质成因、一个节奏、一个最终的成果都要展示出来。而郭店楚简大家发现没有,它又变了,它正好在那种变化之中,郭店楚简的卦序正好在河洛的变化之中。

我们这个还没变化,它那个刚刚变过去一点点还没完成。这个差异很妙,那我们就知道了还有一个彻底变过去的,是不是?一定还有一个彻底变过去的东西,一定有的。因为我们现在就发现了这两个。因为都变过去以后,《周易》的卦序还有意义吗?就没意义了,都变过去以后就是空间了,它时间的信息量不就少了吗?我们现在是偏于时间的,《周易》是偏于时间兼顾空间的,所以它主要在河图层面上。然后河图往洛书刚一启动就停止了,所以它是关注于时间,而郭店楚简对空间再关注一点而已,正好就体现了从伏羲文化到黄帝文化的那种转化,就可以看到。

所以这几种模型展示了整个圣人文化的交接,也就是用现在的学说来说、哲学来讲,实际上是生产力的变化,几千年生产力的变迁。也可以看到,未来生产力的变迁会怎么样,也就是说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,从现在的工业文明到我们已经看到的现代新信息,我们已经处于信息文明的初级阶段,就是智能化、AI这些系统、电脑系统,这已经启动了,它会怎么变?所以这就是说,它可以把握未来,它可以超越时空。它这种智慧,那就是千年万年,几千年、几万年的智慧,你可以把握它的趋势。

我们要在这种层次上去理解,你不要一下子被一个词“火金易位”吓住,啥也不看,不要停留在这里。它只是一种最初的时候,我们离不开金木水火土,离不开物质的羁绊。后来我们受制于能量的羁绊,就六气是能量的羁绊,就气候。后来我们物质能量的东西,我们科学技术发达了,我们都能改造了。冬天冷了我用暖气,夏天热我用空调,对六气我们能驾驭的时候,后来就是信息文明时代。那信息文明就是精神污染问题了,就特别要强调又回到祖宗那里去,而信息时代也恰恰回到伏羲那里去了。伏羲氏就是一种信息,叫听八风,他听八风实际上是感知信息的意思。一种宇宙的那种轻微的、那种宇宙的音律他在听,宇宙的那种微妙的几微的那种现象他在把握,它又回到信息时代了,它是在一种原始的信息阶段。

我们现在要进入一种科学的、高级的信息阶段,实际上这是需要我们重启,需要我们人类重启六千五百年前伏羲的那种智慧。我们要重新开启祖先的智慧,这种枢纽在哪里?这种开启智慧的钥匙在哪里?就是我们学习易经,就是学习易经来开启这种祖先的智慧、圣人的智慧、先祖的智慧。去返祖,也就原始反终。整个人类的智慧也是在循环的,整个人类的文明思维体系也在循环的。最终它就是不离这几条,它离不开这些东西。它仍然在河洛之间,仍然在河洛之中,所以这就是那个几微之处。

这个几微之处从五运到六气是一个几微之处,这种转化之间有好几个慢慢的转化,每走一步就是几千年、几万年。所以看似几微,实际上是几千年的变化。在我们这个图纸上,在这个河洛图上走一笔、一颠倒,那就是上万年的一个数、一个历史、一个时空的变化。但是这些变化,它一定是有基础的。

从第一步火金易位完成了物质到能量的变迁。然后,洛书彻底落成以后,就要进入信息文明了,最终,火金易位成的洛书——洛书之成,它还要回到河图去。当它原始反终的时候,当洛书又重新回到河图的时候,就是信息文明的整个的智慧体系,它的总的总纲、它的总的宗旨又回到河洛去。所以,为什么《周易》的六十四卦卦序、三十六宫,始终把握着原始的河图不动,它一直把握着初心,它不会彻底堕落为、彻底形成为洛书的那种空间的稳定结构,它不稳定、它不能稳定、它不会稳定的。稳定了以后,世界就没有生机了,人就没有危机了。人没有危机、人没有困境,人也就到头了,人类的文明也就终结了。孟子那句话,实际上也是从这里的投影、这个河洛的投影,第四个问题就说到这里。

【问题5】

方立成:老师好,最近两周学卦序结构分析跟河洛法则,我学的得有点障碍,不知道是因为先入为主的主观问题,还是需要取舍去学。跟老师学《易经》很受益,但是这两周学得脑袋疼,里面有很多的名词“五运六气、天干地支”等,就是不爱学,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老师说要变童心学,学《周易》河洛是最简单的,但是我这个脑袋不知怎的学得很费劲,想让老师说说,让老师解惑。谢谢!

解答:

李守力老师:这个我再讲一下,我说过这两周的问题就是《周易》的巅峰,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巅峰,按传统的说法来说是最难的,也就是说我们历史上的超人才能懂的东西。

过去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说诸葛亮、刘伯温通的,实际上他两个人也不通,包括历史上那些超人,这些东西都不通。历史上研究三十年、研究六十年,像陈抟老祖研究了一百年也不通的。因为陈抟老祖研究了一百年,一百二十岁去世的,而且他是超人,也不通。并不是说我们比陈抟老祖聪明,那个时候上天不传这些东西,天命不到,天命到了以后才可以。

我刚才说很容易,现在我要说很难,因为完整的那句话是:大道至简至易,又至繁至难。它最简单又最复杂,它最容易又最难,它是把简单与复杂融为一体,把容易与困难融为一体。为什么?就天命的问题,也就是天性的问题,也是个人根器的问题。

这个不要自卑,要知道,我研究了三十年,2016年出版的时候,这个也不懂。这个是刚刚这两年搞懂的,我搞了三十年才搞懂,而且是天命有。如果天命没有也是一百二十年也不懂,这一点大家要理解。

这两章,《序卦传》是一个巅峰。不需要去花过多的时间,大家跟着学过来读一遍,能学多少算多少。这是一个检验,就是检验你的灵性和定性有多高,你要知道你的果位在哪里,你在经典上能不能通过,这是一个检验而已。

这些东西不要反复地去折磨自己。如果你心态很好、精力很好、身体很好,你慢慢地读,这一周还是有些东西读不下来,那就不管它了,你就看一看答疑就行了。看我们2020年的答疑,那个答疑是一定能看懂的。那个答疑看懂了,我们今天的答疑能看懂了,就等于你看不懂的那个心法已经懂了。这个看不懂的部分,这个文字的障碍你过不去,无所谓。这是第六意识大脑皮层逻辑概念判断的训练还不足,还需要四年本科、三年研究生、两年博士生,还需要九年才能过关。这个无所谓,关键是我们的心法能不能通。

上一轮的2020年那个答疑,你基本上能通下来,就是你的心法通了。因为你修德寡过,因为你心灵的感通天地这种实修,你已经具备了。我们看不懂,往往是我们的文字能力、逻辑判断能力、第六意识的逻辑能力,就是说缺乏现代学术训练,这种大脑皮层的组合能力差、还不大。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目的,我们的目的是真正的身心的实修。

一定要知道这个主次根本,我们要弄清楚。就是我说的东西,特别是最后,它分了三部分。最后讲到郭店楚简那个红黑符号,这一部分可以略过去,因为这是一个新出土的文献。前边两章很简单,就是十二叹时之卦,因为专门在《周易密钥》里有一章,我们也可以看。然后主要的就是第一部分五运分区,知道就行了。五运分区可以多看一看,为什么呢?五运分区里边我们学卦,它是根据经卦,就是说它这个六爻别卦里它含的经卦的比例有规律。根据这个经卦的规律,就分成了五个分区。五个分区,一个分区十二卦,六十个卦。你看它六十四卦,六十个卦它这么安顿下来了,还有前面第一卦、第二卦、还有既济未济卦,这四卦它正好六十四卦。它这种安顿,这不是人为的,这是宇宙的真相,你要知道宇宙的真相。

整个六十四卦它有时间节律的,这种时间节律是宇宙的河图的真相。所以说我们在学《周易》六十四卦卦爻辞的时候,里边往往时间的概念比较弱,卦与卦之间感觉不到那种时间的节奏,但是整个六十四卦是一个时间的结构,但是这个时间节奏很长,以千年以万年为单位。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一生几十年、不到一百岁,不到一百年是感觉不到的,确实人生经验是感觉不到的。只有历史学家,只有圣人把握历史、去观察历史、去总结历史的时候,你才能感觉到。他是一个历史哲学家,掌握几千年历史的时候,才能慢慢把握住这种脉搏。

所以说,我们要抓住重点。第六章第二节最重要的我们学习内容就是第一部分,就是《周易》卦序的河洛分区。第二部分,因为它已经是一个单篇的文章,十二叹时之卦有单篇的文章,这里是简介。第三部分不作为重点,第三部分就跟我们大学里是选修课。楚简《周易》红黑符号为《周易》卦象四象分区,这是个选修课。因为它与《黄帝内经》有关系了,它是《周易》与《黄帝内经》的一个联系枢纽。你如果要学习《黄帝内经》的那个根本哲学、根本象数学的话,这个它能连接起来,所以它是选修课。

实际上,这篇文章我搞得很精简,全是定理推定理,基本上没有文字描述,全是图,所有的文字都这个图的说明书。这样也是为了节省脑力,因为看图一目了然。如果把这些图撤掉以后,那更难了,更没法看。这就是比较精简,也不复杂化。只是因为概念太多,大家一看,念都念错了,因为都没学过,阳明燥金,阳明燥金变成明阳燥金了,好多字都不认识,好多字都从来没见过,鬼臾区有时候就念不出来。有的人因为从来没看过《黄帝内经》的东西,看也是看那些简单的东西。看《黄帝内经》也是看到这里就会略过去,这是五运六气中运气七篇的内容。《黄帝内经》最难的就是运气七篇,我们都是运气七篇最难的东西。就是学中医的已经到了七八十岁了,已经是神医了,这个他也不懂。我也告诉大家,即使治病如神医,他也不懂,他搞的是《伤寒》经方,把这些理论全略过去,人家照常治病,也可以很好,不学这些也很好。不要以为学了这个才能治病,不学的人,人家治病效果很好。因为它是属于《内经·素问》的,是理论体系,不是实战体系,实战体系里基本可以不用的。为什么?因为我就是治病,五运六气不是治病的,我再次强调。为什么那些历史上的神医不搞五运六气?因为五运六气不是治病的,现在有的人用五运六气治病是走偏了。我们不反对他用五运六气治病,但是他不知道老祖宗搞五运六气是干嘛的。五运六气是预测整个国家的命运的,什么命运?是疾病发病的命运,不是国运,是流行病,就是新冠肺炎、流行病、瘟疫,它是搞这个的。哪一年有瘟疫,然后国家国库开始采药,开始准备这些配方来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,提前有备无患的。所以他是官方的、是皇家的行为,不是个人行为。这是传统医学对待未来还没有发生的疫情,提前做好准备,疫情一发生了以后,很快就把它扑灭。如果还有余火的话,也很快能给它治好,损失能够降到最低,减少生命疾病的发生,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。它是防患于未然的学说,因为它具有预测性。它是大学问,它是帝王的学问,它不是医生的学问,不是中医个人的学问,也不是民间要搞的。而是天子为了苍生,把未来的一些灾祸提前避免、提前预防,做到有备无患、防范于未然,这是圣人之道。圣人之道的慈悲到这个地方,大家去理解它的初衷才行,而不必去研究五运六气。五运六气是中国一个最高端的学科,我们不一定去把握它,它是少数人的学问,不是大家的学问。

而我们《易经》六十四卦,卦爻辞就是涉及到每个人的学问。因为卦爻辞一演化就变成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,就变成接地气的,修德寡过的根本的、基本的学问。这是学习中要注意的一个情况,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学习。

所以,以前我们在上一轮的时候没有郭店楚简,大家看一下以前的课件就知道没有郭店楚简,为什么?因为那个时候我也没研究出来,也没有解开这个谜。再者,这个本来就不是我们的主要的问题,但是作为《周易诠释》,它必须包含整个历史上所有的文献的疑问,我都要去各个击破。所以我的使命也必须把这个击破,所以它就成为一个很难的一篇文章了。这个文章学术界很多高端的人士,最近他们都看了,很震撼。他们说,这是中国第一难题、人类第一难题,现在已经被我们打开了,门已经打开了。他们说这是最伟大的一个发现,中国文化、根本文化、经典文化最伟大的一个发现。他们很多人因为已经研究了四五十年、三四十年的《黄帝内经》和《周易》了,他们的这些知识很熟很熟。因为他们这个疑问,三十年都在脑子里打转打转打转,所以他们一看,一下子豁然贯通。

我们很多人,大部分人没有三四十年的基础,没有在这里进来出去、进来出去,没有。所以这篇文章是针对所有的专业人士看的,不是针对我们学员大部分人看的,是针对少数的专家人士看的。这是我们的高度,我们要站到这个高度上去。因为我们有这个担当,还有这个使命。所以我这里说明一下,大家不必为第三部分郭店楚简红黑符号去犯愁,你大概的那个框架你看懂就行了。好,这个问题回复到这里。

还有这个留言的问题,我大概也给你回一下。这个四组唐传娟提的这个问题,就不需要回复了,因为你只要把上一轮的那个答疑和课件看一下,都讲清楚了。这都是白话,这里边没有任何神秘的语言,不需要去给你解答。那个下边分区的问题也讲了,也讲了这个问题。

洁净精微(学友)提的这个五音的问题也不要管,我们现在不是给你讲音乐,我也不懂音乐。我只是知道这么个常识,是个感性认识,这个不要去管它。这是《乐经》的范畴、音乐的范畴、古音的范畴,现代音乐家也不懂,何况我们?这些问题,感兴趣的自己去看书。古代的这些经典书里有很多,可惜它不接地气。你必须有古代音乐,像编钟那都是些少数人玩的,也不是现在普通人学问的了。它现在离我们很远,只是少数人搞的东西。

七组的巢媛提出的问题,刚才我们讲了,这个物候和气候就这两个层次,它确实就是历史的本然规律。我刚才也讲了,现在又有变化,现在人家,我们住空调房子,也不一样了。

李俊池学友提问,《序卦传》的原文,天地万物,男女夫妇,父子、君臣、上下,这个《咸卦》的咸它没直说。有的人说《序卦传》里没有《咸卦》,它有《咸卦》,这个男女就是《咸卦》。它没说的,它用《彖传》的话说了,因为《彖传》不就是说男女吗?它不直言咸,也是指的这个感通是无为的。《序卦传》里只有一个卦名没说——《咸卦》卦名没说。实际上《咸卦》就是男女,它用它的卦义,它咸这个字没提。因为即使《咸卦》也是一个字、也是半个字,是感化的感去掉心了,是在经文里的《咸卦》,它把“感”那个心去掉。而在《序卦传》里,它把咸字都去掉了,实际上就是要告诫我们不断地去除有为法,你的感要无心,把你的妄念、分别、执着要去掉。这是第一个层面,这是《周易》经文那个《咸卦》给我们的启示。《序卦传》又把这个《咸卦》去掉了,你把感应也去掉,你想感应就感应不了,你脑子里有个感应的想法,这叫功利心。我想感通,我想感应,我想得神通,我想通天地,你这是功利心。因为这是个果子,果子需要因的。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你去种、你去耕种。只计耕耘不计收获,你才有收获,你只关注收获是没收获的。这是中国文化传统,儒、释、道三家都是这么讲的,只计耕耘不计收获。

菩萨畏因、凡夫畏果,凡夫总是求福报,求发财;菩萨不求福报,不求发财。他怕做坏事,他怕在初心、怕在人的第一个念头时候有恶念。因为有恶念,必然有恶果。所以这些经文上都有启示,这是最后《序卦传》唯独不言咸卦给我们的启示吧!

天地,当然它又重复了上经,它前边天地万物又是重复了乾坤屯卦,乾卦坤卦屯卦。所以下经不离上经,上下经是一体的。必须在天地的基础上,才有人道,下经是人道。所以多几句话少几句话,少一个字,都有他的用意之处,这就是夫子的“修辞立其诚”。所以我们下一周就是学夫子的“修辞立其诚”,在整个卦爻辞中,蕴含着卦序的交感,这也是前贤没有发现的,被我们发现了。

孔子很巧妙,他省略几句,必有一个微言大义在里边,这都是孔子的修辞笔法。孔夫子这个笔法也是圣人传下来的,一定是圣人传下来的。就是少说话,越不说话,里边道理越有内涵;我越省略了,这里边越有用意,这就是中国文化之妙。这就是毂、屋之妙,这就是空之妙。“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,老子那种智慧是来源于易经的。

语音转写:晓枫、伊利、桂花仙子、孙鹤鸣、hrlook、haiyan、薛莲、温芷歆、素心、麦田里的守望者、贾建福、王艳妮、洛语、张文彬、广土、王友庆、余淮、张海燕

文字汇总:羽

文字校核:张丽娥、平易心

(本文引自文化传统平台组织的《周易诠释》演易答疑录音转写,经文化传统平台、《周易诠释》作者李守力授权发布,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,机构转载请联系文化传统平台或本公众号获取授权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《散氏盘》集联95一100
下一篇:没有了